索 引 号:
信息分类: 浑源要闻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5-11-17 09:46
标题: 浑源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丰硕
文号:
时效:

浑源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丰硕

发布时间:2025-11-17 09:46 来源:北岳资讯
| | | |

今年以来,浑源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始终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统筹推进文保修缮、安全防控、活化利用、社会参与等重点工作,着力破解文物保护与发展难题,推动全县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浑源作为“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生动缩影,境内文物资源富集,拥有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县定级和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达488处,涵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民居、长城、堡址、石刻等多种类型。

文保修缮项目扎实推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持续加大投入,全力推进栗家府保护修缮工程、双松寺正殿保护修缮工程、圪坨神庙保护修缮工程、果子园观音殿保护修缮工程,以及悬空寺消防提升工程、永安寺数字化保护项目、悬空寺数字化保护项目、律吕神祠数字化保护项目等重点文物修缮项目,让一批古建筑焕发新生命。

文物保护宣传广泛深入。围绕新法施行和文化遗产传承,构建多维度宣传矩阵,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治宣传日”等节点,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16场,发放宣传资料4000余份,覆盖群众3500余人次,提升全民文物保护法治意识。借助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文物故事、修缮进展、认养案例,有效扩大了文物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巡查执法工作严格有力。全县划分8个文物保护片区,配备专职巡查人员26名,对国保、省保单位实行每日巡查,偏远文物点每月巡查不少于2次。同时,运用无人机拍照、RTK打点等科技手段,提升普查与巡查精准度,完成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数据采集,对原有的488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复查,新发现了不可移动文物31处。截止目前,共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4次,排查整改电气安全、消防通道等隐患32处,组织消防培训和应急演练6场。

文物活化利用成效显著。成功创建了浑源革命烈士纪念馆、梵沙宫艺术类博物馆、浑源州署文化陈列馆三处类博物馆,利用张达故居未定级文物,建设了浑源历史文化展示馆,占地面积2072.61平方米,有13个展厅60间房屋。今年以来,共展陈浑源县史前文明至民国期间的文物245件,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进一步将文物资源与恒山旅游有机联动,开发了“悬空寺—永安寺—麻家大院”研学路线,共接待研学团队150余批次;在麻家大院开设了浑源窑瓷、民俗风情等6个特色展厅,共接待参观者突破2.5万人次。

文物认养模式有序推广。2025年新增文物认养点16处,其中企业认养2处、个人认养2处。麻家大院作为全省文物认养优秀案例,通过认养人程锦瑞斥资修缮及创办锦茂博物馆,实现从濒危建筑到文化地标的蜕变,成为“以文养文”的典范。通过宣传优秀认养案例、召开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制度与队伍建设持续强化。结合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完善了县级文物保护细则、资金管理办法等配套制度5项,启动编制《浑源县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导则》,并组建120人的文保员巡查队伍,达到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保护巡查全覆盖。同时,深化与住建、公安、消防、财政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项目联动等工作机制,形成文物保护工作合力。

专业业务培训扎实开展。着力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多次组织文物工作人员参加新法解读、修缮技术、消防安全等专题培训,邀请省、市文博专家开展现场指导,并组织业务骨干赴上海、江西、河南等地考察学习文物保护利用先进经验,持续开展文物普查、巡查记录、应急处置等实操培训,通过“以学促干、以干践学”,提升队伍实战能力,为文物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韩玉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解读
相关政策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