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古城
浑源古城地处北岳恒山脚下,五代后唐时期迁筑于现址,距今有2300多年的置县历史,1993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总面积960亩(其中:核心保护范围面积0.303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面积0.335平方公里),古城内文物古迹丰富集中,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整体风貌保存较好,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建筑14处、古民居154处。现存城廓总体格局为八角龟形,布局脉络清晰,东西向永安西街是城市的主要骨架,南北街巷呈鱼骨状渐次排列。
近年来,浑源县立足“恒久北岳、厚道浑源”的形象特质,按照“文化链接、情感链接、传统链接、产业链接、生活链接”五个原则,把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与保护作为城市建设的方向和路径,遵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坚决摒弃大拆大建的建设模式,实施了系列改造升级工程,有效地提升了浑源的城市品质,展现了浑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风情。
古城改造整体还原明清、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按照核心区、过渡区,统一建筑色条,对14处历史建筑物开展了历史建筑认定、挂牌、建档工作;对核心区永安西街沿街187栋建筑立面贴砌仿古面砖10500平米,新建复古延廊10000平米,仿古木门窗、栏杆4000平米;对恒利源商厦进行削层处理和立面改造;对沿街6处保留下来的传统民居进行修缮、加固;对沿街两侧店铺招牌安装统一风格的木质牌匾;布置了15个过街门口,并特请河北崔氏金属锻錾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崔宏生老师亲手打造制作铜制楹联,悬挂于各街巷门楼两侧;实施了古城内9条核心街巷的改造工程,改造地下管网,铺装复古石材;实施了永安西街灯光装饰工程,采用红灯笼、实木红灯等古代风格装点古城夜景,保持整条街道的色彩和谐、统一。通过深入挖掘北岳恒山文化内涵以及浑源古城历史资料,在鼓楼北巷原址新建了鼓楼、牌坊,在主干道及街巷将浑州八景、北岳真行图、忍冬纹、玄武神兽图等5000余幅文化符号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小品、步道铺装等形式展示出来,全面重现浑源历史文化街区风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